星北·自贸壹号:修好创新内功,才能与世界医药掰腕
2022-08-30
2015年的上海外高桥保税区,还是一座座凋零的厂房。这一年7月22日之后 ,中国创新药正式开启一种新的模式。也是在这一年,星北集团进行了18个月的调查分析,最终坚定地选择了生物医药产业,将感性情怀和理性数据完美结合。 2019年2月,星北集团旗下上海自贸壹号生命科技产业园(下称自贸壹号)诞生,希望通过建设国际化生物医药产业园区,服务科学家们创业,也让自身为生物医药产业贡献一份力量。历经三年开拓,自贸壹号汇集了150多家生物医药新秀项目,形成了具有竞争力和生命力的产业集群。 坚定选择生物医药产业的自贸壹号,与其他生物医药园区相比的差异化在哪里?会关注哪些新兴赛道及产业方向?自贸壹号又将如何布局下一个发展阶段?带着这些问题,BiG采访了其会员机构-星北集团CEO吴海侠先生。 星北集团CEO吴海侠在采访中 前有张江药谷、后有临港蓝湾、邻有苏州BioBAY,生物医药主题产业园群起,星北集团·自贸壹号的差异化布局在哪里?这是许多科学家进驻自贸壹号前抛给吴海侠最多的问题之一。 上海外高桥保税区是全国第一个保税区,也是目前国内经济规模最大、业务功能最丰富的海关特殊监管区域。据最新数据显示,外高桥保税区已集聚各类生物医药、医疗器械企业886家,产业规模达2218亿元,占比超过全市总量的1/3。 自贸壹号是外高桥保税区生物医药企业聚集地。“外高桥有着其环评、电力、蒸汽等硬件优势,以及无可比拟的保税优势,这也是星北愿意在这里投资近百亿建立产业集群的原因,我们很看好这里的土壤。”吴海侠回答道。 “自贸壹号和其他园区对比,还有一点优势是在得到政府大力支持的同时,我们还能充分发挥民营企业快速决策、贴心服务的特点。让企业安心、放心、舒心地开展科研工作。”吴海侠回答道。 除了在地理位置上做最优质的空间提供者,自贸壹号更是用心打造产业全方位服务。“我们始终认为,空间产品只是我们为创业者服务的开始。而企业的发展绕不开资金和人才这两个非常重要的因素。因此,如何帮助企业节约成本,高效使用资金;如何协助企业吸引人才、留住人才、培养人才等等成为我们积极思考的方向。因此,我们也围绕这两个关键因素搭建了独特的服务平台。” 另外,吴海侠补充到“我们目前还在重点搭建合规化平台和第三方技术服务平台,不仅能让企业更便捷的获取专业服务,也能让自贸壹号的服务生态链变得更完整高效,让创业变得容易一些。” 除了园区的硬件设备、软性服务外,自贸壹号还有一个“制胜法宝”便是公司的专业团队。2022年初,上海新冠疫情对当地生物医药产业影响颇深,而自贸壹号的专业团队则早已备好了应急预案。 “在疫情抬头之初,我们便第一时间联系了客户,协调他们在封控之前进入园区,现在看来,这个决定绝对是最正确的。” 据吴海侠回忆,当时自贸壹号协助企业170余人进入园区,包括自身团队的30余人。值得一提的是,也正是这些人极大地保障了后续70多天封控期中企业的正常运转。“在生活上,我们解决衣食住行的问题;在工作上,我们解决供应链的问题,比如氮气供应保障,帮助企业养细胞、养动物等等,甚至在余力之外还支援了张江的企业以保障生产。” 在疫情消退后的复工复产中,自贸壹号也利用园区的优势,帮助企业快速恢复生产。“通过这次疫情,我们和企业建立了深厚的革命友谊,也经过这次疫情发现了我们团队的专业性和可靠性,得出了很多宝贵的经验。现在我们制定了多个等级的应急措施,并备好相关物资,做好风险管理。”吴海侠表示。 近年来,全球生物医药创新技术发展迭代迅速,细胞、基因疗法、核酸药物、AI制药等等,各种新兴的治疗策略和手段层出不穷,中国的生物医药产业渐渐呈现出比肩全球的趋势。在目前入驻自贸壹号的企业里,便有着一批“初现光芒”的明星企业,例如,基因编辑赛道领跑者“辉大基因”;原复星凯特总裁王立群博士创立的新公司“星奕昂”;中国首个红细胞疗法公司、西湖大学第一个自主科技成果产业转化落地项目“西湖生物”;AI制药独角兽企业“晶泰科技”等等。 在谈及如何与这些创业者交往时,吴海侠笑称,“我们自身也是一路创业走来的,深知创业不易,也明白创业需要毅力和勇气。我们既然义无反顾地投入到这个行业里,那就要用最真诚的沟通、最有效的资源整合、最专业的服务,使得各式各样的科学家及创业者都能在这里找到共鸣,找到归属感,甚至成为主人公。我们一起同行,让中国本土生物医药产业焕发生机。” 截至目前,自贸壹号一期建筑面积达14万方,完成90%的入驻率,聚集了150余生物医药企业。二期项目已在今年8月交付市场,建筑面积达8万方,投资金额达12亿元。值得一提的是,该项目目前已入驻3家企业,集中租赁面积在2000平到5000平,面向一些成长性的初创企业、欲在上海设立研发中心的规模型企业、以及跨国药企的研发中心等等,预计入驻30-50家企业,并将在2023年完成招商。 面对现有成绩,吴海侠表示,这是一次次的“尽心尽力”。“起初,我们招商工作异常艰难,处于一个摸索阶段。我们不仅寻找合适的细分赛道布局,还要为目标客户打造硬件和软性服务,这期间的试错成本非常高,粗略估计至少在1亿元以上。后来,全球疫情的席卷,又让我们面临了新的挑战。在这段时间里,我们调整了试错方案,也克服着疫情的影响和现金流的压力。 但值得庆幸的是,我们所调整的方向是正确的,并逐渐展示出行业的热度。现在越来越多的精准客户选择来自贸壹号,尤其是细分行业的代表性的企业们。也正是头部玩家的到来,也让行业更多的人关注到了我们,形成了良性循环。所以,我们坚定地认为:服务好企业才是生存之本,发展之道。” 新冠疫情、中美贸易、资本寒冬、2022年生物医药行业进入了周期性发展节点。当众人惶恐不一时,吴海侠则认为,这是一个非常正常的阶段,或者说,并不是一件坏事。 “在困难面前,大家会静下心来思考。其实,生物医药行业的调整,远比其他行业的洗牌来的温柔。我们更要珍惜这个时期,抓内功,抓管理,为以后的大风大浪奠定经验基础。”也正是基于这一认知,目前,自贸壹号的业务有序不稳地进行着。“我们扎根外高桥,扎根浦东,深耕生物医药行业,把硬件做好,把专项服务做好,希望通过我们的努力,能够达到我们100万平米,1000家企业,5000名专业人员的目标。”这是吴海侠对未来的期待,也是自贸壹号可预见的未来发展。 随着我国创新药的蓬勃发展,中国生物科技企业如何走出国门,参与国际竞争,成为了近年来热议的话题。身处港口、坐拥“自贸+保税”优势的自贸壹号也一直在思考如何“独擅胜场”。 在吴海侠看来,中国的生物制药行业经多年的发展,已呈现出多点开花的状态,加上强大的人才基础,庞大的临床资源,只要给到时间,本土企业一定能达到与国际大企业扳手腕的高度。 当然,目前中国企业面临更大的问题是需要克服或者协调好合伙的关系,为企业的长期发展,奠定基础。自贸壹号目前正在策划如何在战略、战术层面去协助企业发展,比如协调资源降低企业的发展障碍、发挥区域优势,协助企业引进来走出去等等。 后记